网站首页
花蛤苗种
花蛤投资
花蛤新闻
花蛤图片
花蛤知识
花蛤育苗
花蛤养殖
花蛤加工
花蛤做法
全国潮汐
我们需求
联系我们
花蛤文献
友情链接
English
返回页首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陈洪新收集于网络资料,出处请点击相关标题!
 
你所在的位置:花蛤新闻
菲律宾蛤仔养殖模式在辽宁省全面推广
海洋研究所[2004年9月15日]
9月10日,辽宁省推广“菲律宾蛤仔养殖模式”经验交流会在大连庄河海洋村召开。来自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和全省19个地市(县区)海洋与渔业局的领导和辽宁省技术推广总站、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省水产种苗管理局,大连海日集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及部分辽宁省大型海水养殖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辽宁省海洋与水产厅厅长李洪彦到会就辽宁省全面推广菲律宾蛤仔养殖模式,建设海水养殖资源深度开发的优势产业,以及辽宁省海洋贝类产业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作了全面阐述。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菲律宾蛤仔养殖模式在辽宁省正式全面推广,海洋经济在振兴东北,特别是振兴辽宁经济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是海水养殖大国,贝类养殖的产量占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82%左右,其中菲律宾蛤仔等滩涂贝类的年产量近200万吨,约占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20%,产量和价格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对象,并已成为辽宁省滩涂贝类养殖与出口的主打产品。由于过去菲律宾蛤仔一直依赖自然种苗进行养殖,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强度的增加,苗种短缺问题日益严重,而养殖产业所用的野生型种质,潜在的病害问题严重,加上菲律宾蛤仔在北方的养殖一般都要经过2年或2年以上的时间,养殖周期长,产业风险大,经济效益难以快速攀升。在浅海浮筏养殖的发展空间日渐缩小的情况下,开发成本低、效益好、生态型的滩涂贝类养殖对海水养殖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愈加重要。
为推广沿海滩涂贝类养殖技术,促进滩涂贝类健康养殖和产业化的发展,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大连海日集团(庄河市海洋村)合作,于2001年在辽宁庄河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大连滩涂贝类清洁养殖示范基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课题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菲律宾蛤仔的种苗培育、中间育成和早期种苗越冬等方面取得了成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种苗的中间育成和越冬成活率达90%以上,生长速度提高50%。该研究为突破菲律宾蛤仔北方越冬中间育成技术障碍及蛤仔商品实现周年上市奠定了基础;科研人员还建立了菲律宾蛤仔的生物保健技术,通过使用健康种贝、改善养殖卫生和水质状况、控制幼虫密度、提高饵料质量、调整光照及应用大蒜保健等综合技术,在整个育苗阶段不再使用任何有毒及有可能在体内富集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剂,实现了种苗的无公害化标准生产养殖。研究人员在菲律宾蛤仔培苗养成上还首创了“三段法养殖模式”,养殖规模提高了一倍。“三段法养殖模式”的核心是利用育苗室、土池和海区的各自优势和环境资源,以合理的时间、规格、密度和操作方式进行分段养殖。在幼稚贝类阶段尽可能地处于可控的环境下,提高其成活率,延长有效生长时间;利用土池和海区温度适宜和饵料丰富的特点,加快贝类的生长和育肥。该养殖模式使滩涂贝类的主要繁殖期避开了高温季节,减少了大规模死亡的可能性。“三段法养殖模式”充分合理利用室内全人工、室外半人工和海上自然条件,提高了滩涂贝类的各发育阶段的存活和生长速度,并将整个生产周期由传统的2~3年缩短至10-12个月,既控制了产业风险,又大幅提升了高效养殖和经济效益。科研人员还利用杂种优势,通过开展家系培育、选择和杂交育种等研究,培育出成活率高、生长快、抗病力强的健康苗种“斑马蛤”和“海洋红蛤”等新品系,并在生产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实现滩涂贝类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菲律宾蛤仔三段式养殖模式的建立,以及在推广应用中取得的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引起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等领导的高度重视,先后为该技术的深化研究和推广做出了重要批示。闻世震同志多次专程到该基地视察指导。各级领导的关心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科技人员和大连海日集团的全体员工,他们奋力拼搏,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挥自身滩涂资源优势,创新发展体制,挖掘养殖潜力,实施品牌战略,拓宽市场发展空间,苗种的更新换代和养殖品种结构的调整,保持了规模化养殖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下,海洋村确定了重点发展菲律宾蛤仔苗种培育和养成技术的思路,连续3年先后投资10300多万元,建成了10万立方水体的育苗场,规划了10万亩滩涂的开发计划,并开展了10多个品种的培育,使一个亏损6000万的村办企业集团(大连海日集团)发展为年均产值6.5亿,人均收入7500元的大连市文明村标兵。基地海洋贝类育苗场先后被国家批准国家级菲律宾蛤仔良种培育基地和被辽宁省评为辽宁省龙头企业,建设中的海洋贝类渔业园区被评为辽宁省省级农业园区。
在此背景之下,辽宁省政府为了全面振兴海洋经济,加大了菲律宾蛤仔养殖模式经验的推广力度,召开了辽宁省以贯彻落实路甬祥副委员长和闻世震书记的重要批示为主题的经验交流会。旨在通过学习、借鉴、推广菲律宾蛤仔养殖模式,使菲律宾蛤仔养殖模式和产业化经验起到牵动、推动和辐射作用,全面促进辽宁省海洋贝类养殖产业的持续发展。
与会人员听取了海洋村党委书记、大连海日集团董事长刘庆连向与会人员作的“创新发展思路,实现强村富民”的工作汇报,听取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研究员就菲律宾蛤仔养殖模式的研究,以可持续、规模化、高效养殖为出发点,抓住养殖产业薄弱环节,重点突破大规模苗种培育技术,建立可持续的规模化养殖技术理论和技术体系,创立菲律宾蛤仔三段法养殖模式,实现养殖技术的优势集成,构建环境友好的滩涂贝类健康养殖生产体系,海区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实现了养殖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等内容的报告。
与会代表怀着极大的热情参观了大连优质滩涂贝类清洁养殖示范基地优良种质苗种培育场,对育苗场的建设规模、现代化和工厂化的管理水平、科学的苗种培育技术和培育规模无不感到震撼,纷纷表示将以海洋村为学习楷模,加快滩涂贝类苗种培育和养殖力度,为振兴辽宁经济和建设“海上辽宁”,带领农民奔小康做出贡献。
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李洪彦在总结讲话中就大力推广菲律宾蛤仔养殖模式,加快海上辽宁建设,为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辽宁经济发展在海水养殖上做出新的贡献提出了要求。李洪彦说,庄河市海洋村依靠科技兴海,并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和持续发展,是辽宁省在渔业发展中具有时代性,方向性,战略性和突破性的典型,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要把把这一亮点在辽宁变成亮面,变成全省渔业倍增中的新的生长点,促进全省渔业养殖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为振兴东北,特别是振兴辽宁经济,建设海上辽宁做出新的贡献。
李洪彦说,海洋村的发展之路,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对辽宁省海洋渔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一是由守变创,与时俱进,才能在资源开发上取得突破。海洋村依靠科学技术,把维持资源转向深度开发,是对挖掘资源潜在优势的一大突破。拥有多少资源不是真正的优势,只有在资源的深度开发上取得突破,才能将潜在的资源优势变成现实的优势,才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二是小中显大,做优做强,形成特色,是致富一方的有效途径。小蛤仔做出大文章,成为致富一方的支柱产业,充分说明小蛤仔可以做成大文章。三是所村联合,力量整合,优势互为,是科技兴渔的发展方向。研究所有技术优势,我们有滩涂资源优势和经济实力,强强联合,共谋发展的经验对辽宁各科技单位都具有借鉴意义。
李洪彦厅长对辽宁省的海水养殖现状与潜力进行了全面分析,就辽宁省海水养殖产业发展的目标与措施作了全面阐述,提出了辽宁省海洋贝类养殖发展规划目标。
辽宁省海洋与渔业的发展目标为:到2007年,辽宁省菲律宾蛤仔养殖将实施“三一八”工程。即养殖规模发展到300万亩,产量实现100万吨,实现产值80亿元。具体分解为:浅海新增养殖面积155万亩,产量实现40万吨;滩涂新增养殖面积20万亩,产量实现12万吨;筑池新增养殖面积5万亩,产量实现3万吨,以大力发展菲律宾蛤仔养殖为主,在全省形成以一支蛤的优势产业,带动其他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并力争做大、做强、做优。
辽宁省海洋与渔业的发展具体思路是:为实现辽宁省菲律宾蛤仔健康养殖全面发展的目标,必须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科技兴蛤,大力推进优良苗种培育的是关键,我们要以海洋村苗种培育基地为基点,不断拓宽、辐射的力度,加大全省苗种繁育基地的建设。
李洪彦要求全省各地市(县区)要充分认识到全面推广菲律宾蛤仔养殖模式的重要意义,全面学习推广菲律宾蛤仔养殖模式的经验,科学规划本地区滩涂贝类发展计划,把浅海滩涂贝类养殖产业化发展列入本地区渔业发展的规划之中,加快滩涂贝类的苗种培育、养殖增殖,以及贝类深加工的步伐,既要推广科学的养殖模式,又要实施科学管理,突出重点和特色,切实把滩涂贝类养殖发展抓好抓实,抓出成效,真正走出一条快速发展贝类养殖产业化的路子,为振兴东北经济,建设“海上辽宁”做出更大的贡献。
辽宁省推广“菲律宾蛤仔养殖模式”经验交流会的召开是辽宁省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规划辽宁省海洋贝类养殖发展战略,以科学技术推动海水养殖产业全面发展的会议。会议揭示了学习与努力的方向,阐述了辽宁省滩涂贝类养殖的现状,查找了滩涂贝类养殖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发展滩涂贝类养殖的潜力,展示了滩涂贝类养殖发展的广阔前景,为辽宁省滩涂贝类养殖产业化作了科学定位,明确了今后滩涂贝类养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理清了全省贝类养殖产业化发展的思路,确定了今后工作的重点和举措,对于辽宁省浅海滩涂贝类养殖产业化必定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菲律宾蛤仔养殖模式取得成功的这一个亮点,一定会在辽宁大地变成一条亮线和亮面。
返回页首

辽宁地区滩涂贝类养殖产业开辟合作新途径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 [ 2004年10月8日 ]
日前应丹东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宋阅景邀请,中国科学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王永威前往该市,就丹东东港市“国家‘科技兴海’滩涂贝类养殖示范基地”暨“沈阳分院丹东海水养殖示范基地”共建开展新一轮合作事宜交换了意见。
此次会面的专注议题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以菲律宾蛤仔(或杂色蛤)为主打品种的滩涂贝类增养殖产业,推动院地科技合作与地区间养殖产业互补互利合作。
宋阅景局长说,今年8、9月间,因赤潮及气象灾害影响,东港市及其毗邻的庄河市滩涂、浅海养殖贝类相继发生大量死亡现象,仅东港市受灾面积就达近30000亩,死亡贝类约7000吨,该市希望中国科学院参与调研,帮助减灾整治,增强业户抵御养殖风险能力。王永威表示,此前提出的“滩涂贝类增养殖一揽子解决方案”已包括局部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优化及滩涂防护体系建设方面的内容,希望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从观念上提高防范意识,适当增加科技投入,防患于未然,避免灾害再次临头才急起应对,以至于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关于滩涂贝类养殖“田园化”问题,王永威主任说,福建莆田等地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这一概念,并已实施。它适合于当地封闭或半封闭的、常年多风平浪静的陆缘内湾浅水滩涂,且以高附加值与技术含量的苗种半人工培育为主。辽宁省内滩涂(高、中潮线以上围垦的虾池不在此列)多呈开放式,人工可调控程度较低,不宜借此炒作。只有少数近岸有岛屿分布地区,如大鹿岛、獐岛等部分地域有类似的条件,前期开展的“滩涂贝类海区半人工采苗示范工程”就是这一养殖概念的尝试,也在有限范围内取得了一定收效。
关于菲律宾蛤仔苗种问题,双方认为,人工育苗,包括室内工厂化与土池相结合乃至全人工室内工厂化两种代表性技术方法只是作为问题解决手段之一,并非目的本身。辽宁地区养殖苗种来源至今仍以从福建和山东等地输入为主,辅以少量天然和人工、半人工苗种。在市场利益驱动、物流快速发展和提倡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今天,北方地区不顾自然条件(冬季漫长)与生产成本(育苗周期长)的局限,指望所谓技术飞跃与巨额投资来解决苗种问题看来不是最佳选择。王永威建议,不妨开阔思路,另辟蹊径,寻求更为经济、地域优势互补的新途径。据了解,仅福建莆田一地,在北方等地滩涂贝类养殖产业的刺激、带动下,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菲律宾蛤仔苗种土池、滩涂半人工培育已形成产业规模,当地某龙头企业一家今年四、五月份商品蛤苗产量就已超过700亿粒。随着半人工育苗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培育面积的迅速扩张,蛤苗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加上受滩涂经营者现金购苗财力及售苗季节等因素制约,销售价降至2000~3000粒/元,且物流手段大为改善,远途运输蛤苗安全完全可以保障,并部分销往日本。另外,苗种生产场家在多年开拓市场的过程中,经营理念也在改变,由过去单一的生产-销售模式,开始转向与生产合作养殖互动的新模式,即由蛤苗供应者转变为商品成蛤合作生产者,以蛤苗作价入股投资,与辽宁等地的滩涂经营者联合。这样,地区间同一产业实现链接,既满足了供应商的效益最大化需要,降低了需求方的养殖成本,客观上也保证了蛤苗的品质,合作双方共担风险与收益。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企业间的自发行为与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及其区域营销合作平台科技副职网络的有效推动,今年福建莆田等地企业已在丹东东港地区合作养殖蛤仔约4万亩,相当于引进资金4000~5000万元。双方商定,今年10、11月福建地区蛤仔育苗初期,将组织有关部门和企业赴闽考察,加大促进地区企业间直接合作的力度,同时建议地方政府对此给予政策导向性支持。
返回页首

关于我省发展以杂色蛤为主的贝类养殖的对策建议
来源:大政网辽宁站 2004第35期(作者李洪彦系省海洋与渔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目前,我省渔业发展呈现出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态势,特别是海水养殖业更是发展迅猛,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海参、鲍鱼、对虾、海蜇、大鲮鲆等海珍品养殖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随着养殖技术的推进,我省以庄河海洋村成功养殖模式为代表的杂色蛤养殖异军突起,并已初具规模。到去年底,我省杂色蛤养殖面积达到126万亩,产量44.5万吨,产值30亿,出口活蛤4万吨,煮冻蛤肉折4万吨,共8万吨,创汇6500万美元。目前养殖发展模式有三种:一是滩涂养殖76万亩,产量31万吨;二是浅海养殖41万亩,产量11万吨;三是筑池养殖5万亩,产量2.5万吨。杂色蛤养殖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优势产业。推广庄河海洋村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其牵动、推动和辐射的作用,把“小蛤”做强做大,杂色蛤养殖有望成为我省渔业产业化中新的支柱产业。
一、庄河海洋村杂色蛤养殖的经验与启示
庄河市海洋村的杂色蛤养殖模式呈现出高标准起步、高速度推进、高科技含量、高效益回报、高水平设施等特点,既在国内领先又有国际水准。
主要经验:
1、产业化的思路。海洋村既有发展思路的创新,又有体制和机制创新,是产业的一个战略重组。它的产业化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健康的养殖模式;二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实现了养殖与环保的双赢;三是优化养殖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四是实施海区的田园化养殖管理;五是体制、机制创新,投资主体多元化,靠村民的集资,实行股份制,实行支部+协会,协会带农户的模式。
2、市场化的意识。海洋村的市场意识很强,市场需要什么,渔业就生产什么,先研究市场,后研究生产。在注重研究国内、日本、韩国市场的同时,还积极开拓欧美市场。
3、规模化的魄力。海洋村人敢想敢为,举措宏大,实现了“三个十”的目标。即发展10万亩水体,10万亩滩涂面积,10多个品种;并且,还计划再搞八万吨产量,六亿产值,2000亿的蛤仔苗,真正形成规模化。
4、攀高枝的勇气。海洋村敢于寻求高科研单位,与中科院合作开发,目前已成为国家级的良种场。
5、奔小康的探索。海洋村提出强村富民,探索出了一条千家万户奔小康的路子。不是一人富,而是一村富、整体富。去年,海洋村实现了1万吨产量,8千万元的产值,6千万元的利润。去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640元,渔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而有4500人的海洋村,人均年收入高达1.5万,已提前达到小康水平。
三点启示:
一是由“守”变“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把维持资源转向深度开发,把资源由自然化向人工化转变,这是挖掘潜在资源优势的一大突破。二是由小做大,做优做强,形成特色,是致富一方的有效途径。海洋村以战略眼光,把小蛤做成大文章,使小蛤成了大业,成为致富一方的新产业。三是所村联手,力量整合,优势互为,是科技兴渔的发展方向。中科院的水产所和海洋村联手,一个是强技术,一个是强基础,强强联合,优势整合,这对我们所有的科研单位、科技部门,都有借鉴作用。
二、我省杂色蛤养殖存在的问题
1、苗种自给能力不足。我省年需1.5公分的蛤仔苗大约要11万吨,其中,自身只能解决5万吨,占45%。其余6万多吨苗种需要从外省引进,所用资金约1亿元。而且,从外省购进苗种成本大,运费高,成活率较低。比如,从山东、江苏引进苗种1万吨左右,价值约3000万,从福建引苗运费每吨1700元,且成活率将降低10%—15%。
2、产量不平衡。一是存在地区差距。我省平均亩产353公斤,大连平均亩单产582公斤,高于全省平均数229公斤,其它市低于全省平均数,有的不足100公斤。二是浅海养殖与滩涂养殖的差距。滩涂养殖平均亩产408公斤,浅海养殖平均亩产244公斤,相差164公斤。三是高产区与低产区的差距。无论是滩涂养殖还是浅海养殖,高产区与低产区的亩产差距都很大。如滩涂养殖高产区亩产达1至2吨,而低产区亩产有的才达几十公斤。
3、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科技含量。目前,大部分只是投苗和看护,没有做到整滩、疏滩、清理敌害,缺乏干滩播苗,精耕细作的田园化管理技术。
4、没有做到净化上市。没有净化设施,缺乏市场竞争力。
5、污染影响时有发生。由于陆源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治理,造成近海海域污染、赤潮时有发生,给蛤仔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危害。
三、我省发展杂色蛤养殖的优势
1、有资源优势。我省浅海滩涂养殖潜力较大,资源优势明显。一是全省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面积达1000多万亩,适合养殖的有400万亩。而目前仅开发利用45万亩,利用率只占11%。如果把400万亩都利用上,产量可以达到70-80万吨。二是目前我省杂色蛤养殖低产区亩产只有几十公斤,或百余公斤,如果通过增加单产,达到大连平均亩产水平,全省产量可增加10万吨以上。
2、有先进技术。目前,我省已具备先进育苗和养殖技术的模式。
3、有科技力量。全省拥有较强的科技力量。如省海水科学研究院、技术推广站、水产苗种管理局、大连水院及各市科研所等,均有发展杂色蛤等贝类养殖所需的人才和科研能力。
4、有市场容量。以杂色蛤为主的贝类产品,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需求量都很大。
5、有典型引路。海洋村的成功经验,为我省发展贝类生产探索了新路,树立了榜样。
四、对策建议
1、完善规划。杂色蛤养殖在我省的定位:一是实施渔业倍增计划的重要举措;二是强化精品渔业养殖的创新与突破;三是在结构调整中打造资源深度开发的优势产品。
其奋斗目标是:用3年时间到2007年,实施杂色蛤“318”工程,即规模发展到300万亩,产量实现100万吨,产值80个亿。浅海要新增155万亩,产量40万吨;滩涂新增20万亩,产量12万吨;筑池5万亩,产量3万吨。把小蛤做强做大做优,形成我省蛤产业优势。与此同时,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不搞一哄而起。可以一主多从,以蛤为主,带动其他。
2、优化布局。各市、县(区)要针对本地区浅海适合养蛤的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搞好科学规划,区分功能类别,优化总体布局,尽快形成优势。一是依法管理浅海,有主有疏,发挥作用;二是加大海洋环境的预测预报;三是处理好养捕之间的矛盾。
3、科技兴蛤。一是繁育苗种,对苗种要有新的认识。我们认为水的污染是影响渔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而目前水污染问题还很难解决。因此,必须选择优良苗种,提高苗种的免疫功能。要加大蛤仔的繁育基地建设,以海洋村为基点,拓宽、辐射、增加苗种基地。如果每亩用苗70万粒,300万亩就需要21000亿粒,折合35万吨。因此,各市都应该有自己的杂色蛤苗种生产基地,并要严把苗种关,搞好苗种培育的质量检测和规范等管理。二是推广技术。要广泛推广海洋村“三段式”养殖模式的经验,实现科学养殖,大量推广退潮干播法的投苗方式,保证播种的均匀分布,保证投放成活率,合理密度,定期整滩、疏滩,清理敌害,推行田园化的精养管理模式。
4、龙头牵动。形成一批现代化的大型龙头育苗企业,带动整个养殖产业加快发展。各市都要有自己的龙头典型。
5、创新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做好包装的命名,体现特色,叫响中外。要加大精深加工力度,做好健康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文章,使之向市场化,商品化,方便化的方向发展。
返回页首

打拉腰村村民入股开发滩涂
辽宁省农业网站群 2004年6月10日 发布单位:庄河市农村经济发展局
日前,最后一批由村民入股合作从福建莆田运来的杂色蛤苗,撒播到打拉腰村2000亩滩涂上,至此该村全面完成了所属滩涂的开发和利用。
打拉腰村所属的4000亩可养殖杂色蛤的滩涂,尚有2000亩因缺少400万元启动资金没有开发。为了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村里召开村民大会议定,村里承担开发滩涂风险,鼓励村民们入股参与开发,村里与入股村民签约:2年后采收杂色蛤,即使播种的杂色蛤欠收或颗粒无收,村里的确保返还入股村民的投入本金的前提下,还要以本金年20%的利益分红。
零风险的滩涂投入,调动了村民开发滩涂的热情和信心,村民主动筹集股金400万元。自4月20日始,这个村分三次从福建莆田购进杂色蛤苗130吨,撒播在滩涂上。村干部兴奋地说,集资开发滩涂,不但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将进一步壮大村集体势力。
今年春天,为了扩大集体经济,他们决定在村民中以投资入股方式集体统一投放杂色蛤,养成销售后按股分红。当村里将议案提交给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时,大家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一致认为可行,均表示同意。结果不到10天时间,400万元的入股资金全部到位,村里及时投放了杂色蛤苗。由于精心经营,管理得当,如今杂色蛤长势喜人,群众满意,干部有劲,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了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他们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听取大家意见,最终确定了发展家庭养貂业的发展途径,村里为此成立了养貂协会,日鑫冷库将一个500吨位的冷库留给养貂户储藏饲料。目前全村发展养貂业的村民达200多户,养貂量达到7万只,仅此一项年可增加效益700多万元,增加群众人均收入3000多元。
返回页首

庄河:“东方蚬库”无穷宝藏
记者:杨育强(观众朋友,这里是位于黄海之滨的庄河海洋贝类养殖基地,上千人的采捕大军正在采集成熟的贝类,象这样的场面一年四季天天都可以见到,科技与产业的对接,使这里的海洋资源取之不尽、生生不息,成为当地农民生材的“聚宝盆”。)
每当大海退潮的时刻,人们就纷纷走进大海开始采集贝类,人工采集和机械采集遥相辉映,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这些刚刚采集到的贝类全部被当地的海洋贝类养殖基地收购。
庄河市海洋村村民王红艳(我问一下,今天采集了多少啊?采了200多斤。能收入多少钱啊?82块钱。那以前最多能采集多少啊?最多一天能采200多块钱的。你天天都采吗?恩,天天都采。)
2002年,海洋村与中科院合作,建立了10万立方体的育苗场,利用科技手段,培育各种贝类种苗,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生物工程。这种工厂化养殖,使贝类的产出率倍增,也使海洋人有了采不尽的财富。
庄河市海洋村贝类育苗基地负责人孙茂盛(选育这种抗病性能强的品种,以前品种生长2年左右时间,今年1年左右就能收捕了。那咱们成本低怎么体现啊?咱们以前买苗成本特别高,以前1粒苗2分钱,现在1厘钱。那怎么解释呢?从工厂化上来以后呢?苗的产量上来了,苗的成本较低,一年药的成本就能省下几百万元,整个是用生物控制。)
可喜的是,他们现在培育的苗不但已能满足自己养殖的需要,还开始销往外地。而且通过合理调整贝类养殖的布局,保证了一年四季天天都能采捕。在采访中,我们赶上了抛撒贝苗的壮观场面,通过科技培育出的贝苗,12个月后,将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也不断给海洋人创造着财富。
庄河市海洋村党委书记刘庆连(刘书记,怎么样用这种方式成为持续发展的产业呢?靠人类养殖,变成有价值的财富,进行产业化,能得到既不破坏资源,成为一种可持续的,今年投明年产,明年投后年产,是一个循环的在自然条件下的产业。)
刘庆连系大连海日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法定代表人,大专学历,水产养殖专业,从九九年任职以来,他怀着对党对人民的热爱及对事业的执著,以改革家的胆识,以慎密的决策能力,以宽人律己、朴实无华个人魅力及脚踏实地的拼搏精神,赢得了上级部门对他的高度评价和职工对他的尊重和信任。
返回页首

打造“绿色海洋”品牌
大连日报2007-02-14刘庆连(作者系庄河市海洋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农业时代竞争靠土地,工业时代竞争靠机器,信息时代竞争靠品牌。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品牌的时代,企业围绕市场转,市场围绕消费者转,消费者围绕品牌转。所谓品牌,是用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的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品牌是显示商品内在品质与个性的工具,代表着公众对其的认可忠诚度。
毋庸置疑,21世纪是一个绿色世纪。随着“绿色”和健康意识的逐渐浓厚,人们把大自然的“绿色”人性化地融入绿色食品概念。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特定生产方式,经专家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绿色食品。21世纪的主导食品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绿色食品是前景无限广阔的事业。
建立无公害的贝类养殖基地和培育绿色贝类食品,是树立品牌形象、打造绿色海洋的坚实基础
海洋村的品牌形象是“世界东方蚬库”和“中国活贝出口第一村”的长期积累、历史积淀的基础形象,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海洋人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发展形象,更是进入绿色消费世纪崇尚绿色、崇尚健康的崭新形象。说到底,海洋的品牌形象,是打造绿色海洋最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闪亮形象。
品牌的塑造本身不会是一蹴而就,必须经过系统、精心的培育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在树立海洋村品牌形象过程中,我们做了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尤其在进入崇尚绿色消费的21世纪,海洋村始终把产出活贝、优贝、鲜贝和“绿”贝作为主打品牌,作为科技兴海、打造绿色海洋的工作着眼点和着力点。
2002年,海洋村提出了“科技兴海”和“科技富村”的方略。我们首先“攀亲”了中国科学院。由中国科学院出面邀请国内水产生物行业专家,先后对海洋村海域的自然条件、海底地貌、地质状况、生态环境、水流流向及其速度、海底稳定程度、微生物及生物饵料的海区分布、季节饵料的变化、多种污染现象和海区级别等,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研究和认真的考察论证、专家认证,最后通过在庄河市海洋村建立国家级杂色蛤培育基地。这个基地的主要任务是,繁育以绿色食品为主要标志的绿色贝类种苗和实行规模养贝。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借力而行,趁势而上,继续积极争取,终于在2005年海洋村的贝类养殖园区被国家科技部正式命名为“863科研计划”项目,这是国家在辽宁省实施的唯一的重大农业科技项目。这一项目不但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认可,也得到了中科院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国家农业部、渔业部、财政部等部委和辽宁省委、省政府及大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海洋贝类养殖基地的建立和培育绿色种苗的开始,是在新的形势下海洋人树立品牌形象,打造绿色海洋的良好开端。
严格从源头上控制贝类污染,建立清洁的贝类生长环境,是树立品牌形象、打造绿色海洋的关键
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要求和国内外千变万化的市场需要,水产养殖业所采用的苗种,必须按照标准化要求,确保清洁鱼苗,坚持用生物防治和生物交叉利用调整,从苗种产生上把住药物残留关,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抓好管理苗种产生。通过完善对苗种的管理体系,加强自检,提高自控能力,使清洁苗种得到安全保证,大面积繁育绿色贝类在“胎里”免遭污染。
由于过往多年贝类死亡较多,贝壳大量潜入海底,造成滩涂污染和板结。为了清洁贝类养殖,必须对滩涂进行清理,开展生态修复。从2000年春天开始,我们组织30多只船,出动1000余人,采取边采捕边清理贝壳的办法,6年来先后清理滩涂水域2000余亩,清除贝壳和海底杂物7万余吨,耗资多达1000余万元。此举为海洋村国家级贝类健康养殖营造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为培育繁殖无公害和绿色贝类食品拓展了市场空间,为打造绿色环境尽到了一份环保责任。
对贝类养殖实施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是树立品牌形象、打造绿色海洋的重要保证
我们海洋村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这种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保和损害人们的健康安全来换取,必须注意协调和理顺多方关系,特别是注重对绿色贝类养殖“一条龙”的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坚持园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利用有机结合,加强协调环境、资源、食品、健康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起人和生物圈之间的“共生、共荣、共存”的和谐关系。在这里,更应特别强调在生产绿色优质贝类产品和食品的过程中的重要一“关”———以贝类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认证为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点,按照国际、国家和企业标准化的有关要求,在贝类产品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科研队伍组成、海洋区域划分、生产水域水质监控、生产贝类区域管理上,实施全方位质量监控,从而形成从贝类种苗引进、繁育环境、生产过程、专用资料、产品质量、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实行标准化全过程管理,确保绿色贝类产品、食品的安全性和绿色目标消费群对认购海洋贝类的放心度。
多年来,由于我们海洋人对树立品牌形象的执著追求,对繁养贝类的艰辛探索,对打造绿色海洋的不懈努力,我们海洋村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海洋贝类养殖园区和示范基地先后被大连市授予“无公害生产基地”称号,被辽宁省评为“重点龙头企业”,被国家命名为“健康生产基地和杂色蛤苗种基地”。海洋村的杂色蛤育苗获辽宁省科研成果一等奖;杂色蛤获得AA级有机食品;海红、毛蚶、青蛤、魁蚶、牡蛎和益蛏6种海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
返回页首

引入高科技的养殖方式--大连庄河打造“北方贝库”
来源:辽宁日报2007-05-10 10:42:49
辽宁日报记者刘佳2007年5月9日报道:2007年4月24日上午11时,随着远处海潮的渐渐涌起,庄河市海洋村贝类养殖场一望无际的褐色海滩上,500多名挖蚬子的村民或背或扛或推车,带着挖到的一袋袋蚬子和喜悦的笑声,浩浩荡荡地朝岸边走来,场面十分壮观。海洋村党支部书记刘庆连告诉记者,2006年海洋村以标准化生产贝类2万吨,产值2亿元,并出口韩国、日本等地区,村民人均收入达1.5万元,这个村也被誉为“世界蚬库”。
引入高科技的养殖方式
位于庄河市南郊的海洋村有村民4500人,这里几乎没有可供耕作的土地,却有几万亩水质肥沃、天然饵料丰富的浅海和滩涂,为鱼、虾、贝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这里盛产各种贝类40余种,不仅储量大,且品质优良,味道鲜美,因而素有中国“北方贝库”之称。
海洋村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养殖贝类,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养殖知识、品种单一且质量差、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到2000年,小小的海洋村欠款达几千万元,人均负债1万元。如此巨额的债务,压得海洋村喘不过气来。
严酷的现实逼得海洋村人开始思索,同样是靠海吃海,为什么人家的养殖业搞得红红火火,财源滚滚,而海洋村却陷入怎么养怎么赔的尴尬局面?通过考察对比和剖析自己,他们意识到,传统粗放的养殖方法是导致富海穷村局面的根本原因,比如撒苗种,往往是稀里哗啦地撒下去就不管了,同时,品种老化造成了死亡率高、单位产出率低。因此,2001年,海洋村在庄河市政府的帮助下,推出了“高标准起步、高速度推进、高科技含量、高效益回报、高水平设施”的贝类养殖发展模式,并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达成了合作意向:海洋研究所在海洋村建立基地,与村里联手开发新品种;海洋村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提供一切场地、硬件设施支持,进行基地建设、工厂化养殖,产生的技术成果属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但应用成果属于海洋村。
运用高标准的技术规范
2001年底,海洋村筹资1300万元兴建了集10万立方水体的优质贝类苗种繁育改良基地、3000亩暂养贝苗的港养圈和10万亩浅海滩涂贝类养殖基地的城关海洋渔业园区。其中,占地面积133400平方米的海洋滩涂贝类苗种繁育基地,被列为国家“863”北方滩涂贝类健康养殖技术的集成基地。
以前由于依赖自然繁殖或一年一次投放种苗,海洋村的贝类每年的采收期只有四个月。要想一年四季都能采收,就必须突破育种苗的瓶颈。经过两年多的艰苦研究试验,海洋村与中科院等国内水产著名院所联合开发了菲律宾蛤仔室内苗种培育、土池中间养成、浅海滩涂快速养成“三段式”养殖技术,种苗成活率超过70%,较自然繁殖提高了20多倍。他们还培育出了杂色蛤 “斑马蛤”和“海洋红”两个系列品种;完成了美国硬壳蛤大规模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将杂色蛤生产周期由原来的24~30个月缩短到现在的10~14个月,不但避免了自然风险,还形成了良性循环,提高了产出效益,被国内外专家称为“滩涂贝类产业的又一次革命”。
海洋村与中科院等著名科研单位合作,使得海洋村的贝类养殖迅速走向高产,扩大出口、寻找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就成了海洋村贝类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此时的国际市场,技术、标准等壁垒林立,贝类出口也和其他农产品一样障碍重重。
为了使海洋村的贝类顺利走向世界,大连市和庄河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帮助海洋村制定了3年发展规划。他们根据海洋村浅海滩涂贝类品种,详细制定了菲律宾蛤仔、魁蚶、缢蛤、毛蚶、镜蛤的规格标准、有害物质最高限量、微生物指标及其检验规则,从而使产品达到了有机食品的要求和所出口国家的食品标准。庄河市政府为保证滩涂养殖的海洋环境质量,还先后投入800万元用于海洋环境与污染治理。
2005年,通过推荐、申报,海洋村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成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惊人的效益
海洋村党支部书记刘庆连告诉记者,由于引进了高科技繁育和高标准生产,海洋村养殖杂色蛤的效益已达1∶20,也就是说你投入1万元,第二年的收入就是20万元。绝对是一种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的产业。2004年,海洋村不但偿还了几千万元的债务,还首次有了较大的资金积累。
刘庆连告诉记者,科学养殖,不但给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药剂,利用海洋生物链解决各种病害,使以浮游生物为食物的贝类在生长过程中净化了海水,改善了生态环境,以前频频发生的赤潮已在这片海域消失,生态海洋经济已经在海洋村初具规模。
如今的以“世界蚬库”闻名遐迩的海洋村,生产的9种贝类在国内率先被评为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年产量在万吨以上,年加工量也在5000吨左右。海日牌贝类产品已经成为知名品牌。贝类活品70%出口日韩、西欧,占大连市滩涂贝类出口量的50%以上。今年海洋村的贝类生产将有望达到2万吨,收入达2亿元。
返回页首

《东方全纪录》电视系列纪录片《海路十八里》_新浪视频_新浪网
导演:李汝建、王轶群、张申、曲波等
中国辽东半岛,海洋村。这里有一万八千亩的海滩盛产蚬贝。每天潮水退下去的时候,有几千人走向遥远的滩涂采挖蚬贝,来回需要行走十八里。本片纪录了这一浩大的场面和他们劳作的过程。镜头对准的是大连市庄河海洋村1.8万亩的养殖滩涂。表现的是:随着潮涨潮落,附近的村民每天走向遥远的滩涂采挖蚬子,来回需要走9公里。整个劳作过程虽然简单,却折射出当今中国农民顽强、乐观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态度。正如电影节评委会评价中说的,这部作品反映了强烈的生活热情和严肃的生活态度。
本片获中国纪录片第九届学术奖一等奖、第二十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优秀作品奖
返回页首

乳山湾滩涂贝类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孟伟 许建杰 姜伟)
山东省乳山市海岸线长达185公里,滩涂面积为10万亩,其中可养殖滩涂贝类的面积为3万亩,现已养殖达2.1万亩,主要分布在乳山口内湾和前海小泓至杜家岛内湾。其滩涂大部分底质为软泥和泥沙质,小部分为沙质,底栖硅藻丰富,适宜滩涂贝类的生长。滩涂贝类养殖在该市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养殖品种有杂色蛤、牡蛎、虫益蛏和青蛤等。但是,随着近年来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滩涂养殖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造成养殖贝类的产量和质量降低。为了推动滩涂贝类养殖生产的健康和快速发展,乳山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存在的问题
1.滩涂底质老化
由于每年不间断的养殖,滩涂发生老化。再加上贝类死亡后,贝壳大量沉积,对滩涂造成严重的污染。另外,滩涂已超负荷利用,造成大约30%的滩涂荒芜,70%的滩涂生产能力下降,产量也降低了30%,甚至部分滩涂贝类成活率降低至50%以下。
2.虾池养殖废水影响滩涂养殖
养虾过程中,饵料的投放、残饵的分解、虾的排泄物和有机与无机碎屑等,超出了滩涂养殖区环境的代谢能力,都会污染养殖水,使其富营养化。另外,防治虾病的药物通常以抗菌素为主,大量排放这种富含消毒剂和抗菌素的虾池水,对近岸水域生态系统造成了干扰或破坏,海水对污染物质的分解速度和自净能力明显降低,水质进一步恶化。
3.夏季水温过高
夏季陆地水携带泥沙流入乳山湾,造成泥沙在滩涂上沉积,使滩涂凹凸不平。夏季温度高,水温和滩面的温度均达30℃以上,滩涂养殖贝类出现大面积死亡,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污染了水域环境。
二、对策
1.修复并改良滩涂底质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承担、乳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协作的“贝类养殖区老化和荒芜滩涂修复和调控试验示范”课题,通过采取翻耕、整平、压沙等滩质改良措施及修复和调控技术,提高了滩涂的通透性,优化了滩涂养殖环境,使滩涂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恢复,走出了一条高产之路。该课题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试验组比对照组杂色蛤成活率提高了11.4%,体重提高了30%,产量提高了36.6%。
2.采取畦田化蓄水养殖模式
为优化滩涂贝类的生长环境,在滩涂上筑起具有蓄水作用的垄埂和畦田。这种方法可以增加滩涂贝类的摄食及生长时间,同时改善了贝类的生长环境,避免了夏季高温时滩面温度过高而导致滩涂贝类死亡的情况。
3.采取虾池暂养和滩涂养成相结合的养殖模式
将滩贝幼苗直接在滩涂上播养,成活率相对较小。春天可以将贝苗在虾池里播养,因虾池内水质较好,而且饵料充足,再加上摄食时间长,贝苗生长速度快且体质健壮。秋天对虾收获后,将已长至大规格的贝苗从虾池挖出,再播养到整理好的滩涂上。这样就躲过了夏季高温期,既提高了贝苗的成活率,又提高了贝苗的生长速度,进而提高贝类养殖的产量和效益。
4.搞好贝类良种繁育
开展大规格贝类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建设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择优培育健康贝类苗种,切断病原传播的途径,提高贝类的抗病能力和成活率,提高贝类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返回页首

我市利用盐田大水面养殖花蛤喜获丰收
沧州畜牧水产网[2007-6-29 8:55:47]
2006年5月我市南大港利用1300余亩盐田大水面,从福建购进蛤苗10吨,进行蛤虾混养,今年6月7日开始收获,共产花蛤300多吨,对虾50余吨,按照与山东签订的购销协议(每公斤花蛤5-6元),仅花蛤产值就达150万元以上,净利润超过100万元,这是我市首次人工养殖花蛤获得成功,我市水产养殖业又添新品种。
花蛤俗称杂色蛤,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海区,它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广温、广盐),离水存活时间长,病害较少,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蛤肉营养价值极高,具有滋阴明目、降低胆固醇、降血脂等功效,市场需求量巨大,前景广阔。
目前,我国花蛤养殖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和江苏沿海一带,我省养殖很少。此次花蛤养殖成功,验证了花蛤适宜在我市广阔的滩涂和盐田养殖,也适宜发展鱼虾与花蛤的混合养殖模式,为我市大面积开展花蛤养殖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花蛤养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投放简单易行,蛤苗按抪幅3米、抪距30米,抪入盐田中进行虾蛤混养。二是越冬能力强,花蛤养殖的关键环节是越冬,通过今年3月的测量,越冬成活率达90%以上。三是投入少产出高,根据花蛤的生活习性和盐田水质环境,不必投入其它饵料和药物。经过捕捞测量,由开始时7200粒/千克,增至140-160粒/千克。
今年以来,市畜牧水产局多次到南大港进行调研,经实地观察,认为我市发展花蛤养殖发展潜力巨大,能够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带动沿海渔民创收增收。
返回页首

花蛤养殖利润100% 石狮农民致富渠道多
作者:摘编三农在线[2007-04-25]
近年来,凭借其肉质鲜美,高蛋白,低脂肪,花蛤正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在石狮市就有一个渔村因为养殖“花蛤”而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记者来到位于祥芝镇东北部的古浮村,见到了村支书蔡金猛。谈起村里的花蛤养殖,蔡金猛感慨颇深:“从没有养殖经验到在低潮区滩涂养殖成功,又从低潮区到中潮区,我们历经近十年,中潮区的养殖技术基本上已经成熟,养殖面积比去年扩大一倍。十年的付出,终于得到丰厚的回报。” 
“古浮海湾的水,处于淡水与咸水交汇地带,淡咸相宜,水质较肥,是一个养殖花蛤的天然海湾。” 
由蔡金猛带路,记者来到了一户养殖户的滩涂,主人也姓蔡,他告诉记者:“这就是中潮区,养了300亩的花蛤,每年七八月份就可以上市。” 
当记者问起收益时,精明的蔡金猛只是说了一个投入产出比:“每投资1元,扣除成本后我们就能净赚1元。”  
蔡金猛告诉记者,花蛤养殖的投资周期比较长,前期投资基本上没有多大回报,同时,又受自然气候、海域环境、市场价格等多方面的影响,风险很大。起初村民们都不敢尝试,但后来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生产力促进中心与祥芝镇农办相继请来花蛤养殖方面的专家到古浮村,对养殖户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使他们在场地、养殖季节等方面的选择更具科学化。据了解,古浮村现在已经有50多户村民靠养殖花蛤致富。
如今,古浮的花蛤养殖基地被列为祥芝镇建设和发展渔业的“三大基地”之一,前景更是喜人。养殖户们信心倍增,眼下他们正在着手将花蛤养殖面积向深潮区推进。
返回页首

莆田市下尾村花蛤养殖协会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灵川镇下尾村 201 号
电话 : 0594-5326886,15860077066陈洪新(建议拨打手机)
厦门联络处: 厦门市湖里区仙洞路 21 号
电话 : 0592-3896027,15860077066陈洪新
邮箱 :277714818@qq.com
网址 :www.05928.cn

     
网站首页       花蛤苗种       花蛤投资       花蛤新闻       花蛤图片       花蛤知识       花蛤育苗       花蛤养殖      
花蛤加工       花蛤做法       全国潮汐       我们需求       联系我们       花蛤文献       友情链接       English       
     

莆田市下尾村花蛤养殖协会 版权所有 @2005-2008
地址:莆田市城厢区灵川镇下尾村201号 电话: 0594-5326886,15860077066
厦门联络处:厦门市湖里区仙洞路21号 电话: 0592-3896027,15860077066陈洪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06011465号

杂色蛤养殖:福建杂色蛤苗,厦门花蛤苗,莆田花蛤苗,下尾花蛤苗,杂色蛤价格,花蛤养殖,菲律宾蛤仔,